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规定,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
用评论、发帖、打赏。
请及时绑定,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。
业界深喉丨欧洲品牌在亚洲生产的套路(1)
你也能开一家自行车厂
在全球自行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,或许你也曾经萌生过一个开自行车厂的念头。
看下你家附近的车店,他们的规模也并不是很大。貌似,在自行车行业上创业,也是一个不错的想法。
如今,越来越少的自行车工厂会在自行研制、生产车辆,也同时担当起销售的职责。大部分的新兴整车品牌,都不是由一些有技术的技师所创建的,而是由一些自行车爱好者建立的。他们为了各自的梦想来到亚洲这片大陆,整合了亚洲自行车市场的一些资源后,再“搬”回自己的国家售卖。从某种意义上讲,他们也只是一些工厂的“搬运工”而已。另外,还有大部分的车店老板都是自己去找到相应的厂商,去生产他们所设计产品,然后再放在自己车店内销售。如果你也想像他们一样,开一家属于自己品牌的车店的话,是否只需要带着几张草图还有一些钱,在亚洲这片满是自行车工厂的土地上找代工,然后就能成功呢?如果你对这个问题感兴趣,那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会对你有帮助。
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亚洲自行车厂商的现状,我们特意来到了台湾这个自行车制造业的圣地,从中去窥探下行业内不能不说的秘密。
只需要一个简单的计划
前前后后花了几年时间,才收集完这个计划所需要的素材。而直到现在,还是没有自行车工厂愿意为我“开后门”。但这一切,也在我的意料之中。
我们都知道,“加州设计”往往指的只是产品在加州设计,并不表示产品就是在加州生产出来的。设计跟生产是商品生产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工序。而商家往往就是喜欢玩这种擦边球,来跟消费者玩“抓字游戏”。现在,我们大部分人一边穿着台湾制造的骑行服的同时,也打从心底看不起台湾制造的产品,觉得其不够高档。然而,我们不可否认:世界上大部分的自行车厂都设在台湾这个小小的岛屿上。台湾制造更是自行车市场上的一大特色。
或许就是源于国际上对台湾制造的“歧视”眼光,厂商们都会规避谈及自己的车架具体是在哪里焊接、组装的。这像是欧美品牌商们最后的倔强,他们都会极力规避这个问题,极力去保护自己最后的私隐。
为了深入了解厂商的具体状况,我联系了好多家自行车厂商,并表明自己想进厂去采访、了解的来意。毫无意外的,许多厂商都拒绝了我。在多番沟通联系后,最终,Pivot Cycles的老板,同意让我入厂去参观。然后,我的“开店”计划就逐渐提上日程啦。多亏于Pivot Cycles的帮助,我开启了这次的台北探险、闯荡之旅。(Pivot Cycles是一个著名的美国山地车品牌。)
我先是坐飞机到达台北机场,然后再打车辗转来到台中市,在一番搜寻后我终于来到了Pivot的工厂。而在厂内参观完后,我为了能搜寻到更多关于当地的厂商资料,又坐了高铁返回到台北,去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台北自行车展。在展会上,我们采访了众多的台湾本土的自行车厂商,和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厂商。起初,我们担心他们并不愿意透露过多的信息,但事实上,是我们自己多虑了。
自行车到底是在哪里生产的
如今,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自行车都是在中国大陆,或者是在台湾生产的。美国自行车经销商协会调查显示,在2014年,美国国内99%以上的自行车都是从中国大陆或者是从台湾进口的。进口自行车的辆数高达1.78千万。同期,美国本土的自行车厂商生产的车辆仅为20万台,这个数目仅为前者的1%。这样的现象同样发生在欧洲大陆上。事实上,在欧洲市场上,进口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自行车数目,是进口来自美国的自行车数的两倍之多。
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,亚洲并不是自行车最主要的生产地。1889年,Frank Bowden创办了Raleigh Bicycles。他在英国的诺丁汉(Nottingham)购买了一幢框架式的厂房,并招来6名工人。在那以后的一个世纪,Raleigh公司的产品都还是在诺丁汉的工厂内生产的。到了后来,美国人模仿Schwinn的形式,创立了一家新的Raleigh Bicycles。
在芝加哥,一代代的美国人都骑着Excelsiors、Varsitys、Sting-Rays等本土牌子的自行车。他们喜欢这种本土自行车的情怀,而且他们很享受这种来自于本土自行车的情怀。
每个自行车大国都有几十个本土的自行车品牌,品牌商们都在自己的主场设计、制造并销售自行车。而这便是上世纪70年代,自行车市场的常态。
在上世纪70年代,北美跟欧洲的自行车市场发展迅速,在欧美高昂的人工下,品牌商们都纷纷转移到亚洲大陆上来开设工厂,他们让日本的工厂代工,帮他们焊接车架以节省生产的成本。而到了80年代,市场上迅速掀起一波山地车的热潮,那时许多新兴品牌都去到日本设厂生产“火到不得了”的山地车。Tom Ritchey, Joe Breeze, Charlie Cunningham, Richard Cunningham等车架生产商,都能自主地生产出较大批的车架。但面对市场上突然异常火爆的山地车,因为轮胎规格变宽,他们却心有余而力不足。于是,Specialized, Ross, Gary Fisher, Mongoose, Schwinn等一众的品牌都开始把自己的产品生产转移到日本这个岛国上去。在自家品牌的本土完成设计稿后,品牌商都会选择让普利司通和东洋来代工生产他们的产品。
然而,随着时代的发展,日本工厂的地位渐渐被台湾的众多工厂所取代,台湾成了一个新的自行车代工厂的黄金区域。1987年前后,美元汇率下跌,“日本制造”的众多坐管的价钱纷纷上升。在此境况下,厂商们纷纷转移阵地至台湾。当时,在国际市场的对比下,台湾的劳动力成本较低,而且汇率对外商投资也十分有利。在这样的冲击下,当时台湾人民的工资也因此上升了好多。在20世纪初期,自行车制造业发展空前迅猛,厂商们再一次把脚步伸进中国大陆这片市场,然而这次冲击并没有提高中国国内人民的工资水平,而相反的劳动者的薪酬却下降了。
如今,市面上大部分的自行车的生产还是在中国进行。在2003年,中国大陆对外出口了5622万辆自行车。同年,台湾仅对外出口了380万辆台自行车。在就数据而言,与实际情况还是存在一点点偏差。
在今天,台湾仍是高端铝合金车架市场的主要制造地。即使台湾生产的车架数量上不及中国大陆的多,但若是说到铝合金,人们最先想到的还是“台湾制造”。在国际市场上,台湾制造的车架的平均价值,是中国大陆制造的车架的价值的8倍。在超市中,会有一些只卖199美元的自行车,而那些车往往就是中国大陆制造的。
有趣的是,中国大陆已经变成了碳纤维车架的重要生产地。就目前而言,复合材料制造的自动化程度较低,生产还需要较多的人力去完成。碳车架和其组件高昂的价格来自于其高昂的劳动力成本。在中国大陆,劳动力的成本相对较低,而这也是众多厂商选择在中国生产碳车架的最主要的原因。
当我们在分析、对比中国大陆市场跟台湾市场的差别时,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事实:中国大陆的许多自行车厂商都是台湾人投资的。中国政府为了刺激台湾厂商在大陆投资,设立了较优惠的投资政策。而这些政策若想深入研究,也是相当复杂的。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这次,只研究台湾厂商,而并未涉及到中国大陆的厂商的原因。
责任编辑:M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