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网络安全法》规定,账号需要绑定手机号才可以使
用评论、发帖、打赏。
请及时绑定,以保证产品功能顺畅使用。
菲儿的滇藏线独行日记(二)阳光常在,和风常来
如今, 盐田间支起了根根电杆,有了水泵抽水,卤水运到盐田的辛苦工作不再需要女人们肩挑背扛。水泵将盐泉的卤水抽入自家垒好的盐池 ,等一两天,直到浓度饱和,再将卤水灌入层层叠叠的晒盐场。晒盐架上,红泥围堰,再铺细砂。细砂透水,留下的卤水经过阳光的烘烤,蒸浓结晶,即得食盐。日积月累,渗透到架子下面的盐水也结成了长长的钟乳状空心盐柱,远远望去,犹如寒冬腊月的冰凌。由于年年雨季洪水冲蚀, 盐田每隔一两年就要翻修一次。盐架所用木头,是当地三十年以上树龄的松木。石块和沙土也就地取材,和江边的盐泉一样,这些都是高原的馈赠。
盐井一年之中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晒盐,而四月是最好的晒盐季节,能晒出一种略带粉红色的盐,又因正直桃花盛开的季节,也称桃花盐,这是盐井品质最高的盐巴。参观盐田 ,尽量避开7-9月的雨季。届时盐池灌满雨水,晒盐工作被迫停止。 盐田里没有了劳作的盐农,却多了许多在盐池里嬉戏、跳水的孩子, 盐田便成了他们的水上乐园。
盐井的位置说是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部位一点也不过分。历史上盐井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,滇茶运往圣城拉萨的必经之路;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包容的盐井人民,造就了多文化共存的精神家园。如今,纳西族的东巴教、藏族的藏传佛教和天主教和谐地共存在这个乡镇中。
传说格萨尔王和纳西王羌巴曾多次为争夺盐井食盐而发生过交战。最后格萨尔王战胜了羌巴,占领了盐井。到西藏吐蕃王朝后期,纳西王子友拉成了格萨尔王的纳西大臣,自此盐井盐田便一直由纳西族管理。今天,盐井成为西藏境内唯一的纳西人村落,也是除云南外少数的纳西族聚集地。只不过这里年轻的纳西族民们穿藏服,说藏语,生活方式基本藏化。
19世纪中叶,外来天主教士从印度进入西藏 ,沿着滇藏茶马古道来到盐井,将西方的天主教堂带到了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。盐井天主教堂成为西藏唯一保存下来并持续使用的天主教建筑。在村民不足一千名的上盐井村,甚至能看到耶稣和释迦摩尼像共处一室的神奇画面。这里的传教士穿的是藏装,信徒使用的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套藏文版《圣经》,教堂外部也是藏族民居的建筑风格,连在圣母玛丽亚像前敬献的都是藏族传统的哈达。盐井天主教堂,也成为盐井除了盐田之外的最吸引人的景点。
未完待续
责任编辑:四栋二楼小脑斧